温馨提示:本站为天桥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,请放心购买。
加入收藏
订票热线:010-51662663
你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 演出资讯  > 综艺戏曲 >  “草根戏”演进了国家大剧院

“草根戏”演进了国家大剧院

更新时间:2013-12-10 16:49:24  浏览量:319

10月28日晚,国家大剧院,由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演出的采茶歌舞剧《山歌情》,倾倒了首都观众。

当晚的国家大剧院戏剧厅座无虚席。观众中有年愈九旬的老者,也有80后、90后。2个小时的演出中,剧场秩序井然,观众们的情绪始终被台上的表演牵引着。每一场的间隙,总会有热烈的掌声响起。而演出结束时,观众们起立,以长时间的、有节奏的掌声为这群来自赣南的艺术家,为这台来自山野的“草根戏”打出了令人惊喜的分数。

16年前,一群赣南的艺术家凭着对“原生态”的继承和尊重,凭着对红色题材创新的视角和演绎,打造出了一部经典

赣南采茶戏是一个纯地方戏种,是江西境内采茶戏的宗门,号称“采茶始祖”,在赣粤闽及港台和东南亚地区广为流传。它源自安远县九龙山麓美丽的茶篮灯舞,因为植根民间,所以具有很强烈的“草根性”和民俗性,经过四百多年的磨砺,其“草根”的姿态仍鲜活无比。直到今天,每逢节庆,赣南乡村的采茶戏三角班仍然非常活跃。

这部戏的导演张曼君是吸吮着采茶戏的营养长大的。10多岁就进了剧团。那时,她爱采茶戏,也嫌采茶戏――觉得它土。甚至,所有的唱词她一定要用普通话来唱。1987年,她考入了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。系统学习后,她开始用更专业的眼光来打量赣南采茶戏,她发现,这是一块多么珍贵的宝藏!

1991年,她学成归来,决定执导《山歌情》。

编剧盛和煜,今天,他的名字与《走向共和》、《夜宴》、《赤壁》等煌煌巨制联系在一起。当年,他也是戏剧界炙手可热的编剧。因为对赣南红色历史的崇敬,因为对这片土地上生长的地方艺术的青睐,他爽快地应邀出任了《山歌情》的编剧,尽管当时的稿费只有2000元。

他从如山的史料中,淘出了很多原汁原味的苏区歌谣和赣南民歌素材:“新买草鞋带子安,打了赣州打吉安”、“一碗稀饭十粒米,九粒扒到我碗里”、“十字街头挂肠子,扯着心肝连着肺”……更难能可贵的是,他和主创们一起对红色题材戏剧进行了大胆创新,在红色的历史背景下,凸显人性和人情的光芒。他们坚信对人性的表现、对情感的发现最能感染人、震撼人。

1993年10月,初生的《山歌情》,揣着5000元的经费,走水路,辗转来到成都,参加全国地方戏调演。一个初出茅庐的导演,一个年轻的团队,一个陌生的剧种,但《山歌情》一亮相,就引起了所有评委的注意。汇演结束后的戏评会上,评委们的话题一直没有离开《山歌情》:太好了,原生态的语言和音乐元素,充满深情的历史讲诉!《山歌情》全票当选第一名,文化部领导当即邀请《山歌情》剧组进京演出。

同年12月,《山歌情》首次进京,在北京人民剧场公演。随之,诸多的荣誉接踵而来――中宣部“五个一工程奖”、文化部“文华大奖”、“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”,主演龙红次年获中国戏剧第11届梅花奖。

今天,“原生态”和“创新”已经成为文化界最热门的词,但是16年前,来自赣南的一群艺术家就凭着对“原生态”的继承和尊重,凭着对红色题材创新的视角和演绎,打造出了一部经典。这是一种艺术的敏感,还是一种文化的自觉?

16年后,因为一群人的深情仰视和精心守望,一个小小的地方剧种抽枝绽叶,走上国家的顶级艺术殿堂

如潮的掌声让龙红陶醉,可是,她怎么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。

作为赣南采茶歌舞剧院院长、《山歌情》的主演,今年6月,当她接到《山歌情》将作为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剧目”到国家大剧院演出的通知时,就泪洒当场。

这部戏成就了龙红,当年,就是凭着《山歌情》,她获得了梅花奖,此后,她作为赣南地方艺术工作者的代表,获得了无数的荣誉。为了回报,她把自己的生命与赣南采茶戏紧紧连在一起。今天,她终于要带着她深爱的戏登上国家的最高艺术殿堂,她甚至有几秒的恍惚。

8月投入复排,导演、主演全部用原班人马。这部戏已经“烂熟”在每位演员的肚子里了,龙红说,每一段旋律,每一句唱词,她都倒背后如流,“‘炊烟起,日头落,泪眼朦胧看哥哥。看不见他的眉和眼,看得见他的心窝窝……’多么美,赣南采茶戏大俗大雅,美得你想不记住都不行。”

但是,困难是显而易见的,时隔16年,有的演员老了,有的演员改行了,就是龙红自己,虽然一直曲不离口,但是毕竟是40多岁的人了,如何演出贞秀18岁的纯真曼妙,还真是个不小的难题。

最大的难题是身段,为了给观众一个俏丽苗条的贞秀,从接到演出任务的那一天开始,她一粒米都没有吃,每天靠水果、菜汁和营养片维持,3个多月的“魔鬼瘦身法”让她减去了7.5公斤。

10月28日,复排的《山歌情》终于在国家艺术剧院亮相,如潮的掌声说明了一切,但是龙红说:“我一点也不意外。赣南采茶戏本来就美不胜收,本来就魅力无穷,观众肯定会喜欢。”

30多年浸润在赣南采茶戏里,龙红熟悉赣南采茶戏一切的好:赣南采茶戏有400多年的历史,形成了相当完整的音乐形象;赣南是一片生长艺术的土地,民间小调、苏区歌谣是无尽的艺术宝库……有了这些,她就有底气在每年都有不少地方剧种无声无息地消亡的情况下,仍然带领全院的同志奋力挣扎。“从事地方文化的人容易自卑,容易鄙薄自己的事业。可是,如果自己都不去热爱、不去敬仰自己的事业,怎么能让我们的地方艺术走出去呢?”

这些年,她在不停地寻找一条路,一条让赣南采茶戏不断发展的路。他们在全市范围内推动了“采茶戏”进校园活动,“赣南采茶戏健身操”已经为大人孩子锻炼的常选项目;他们主办了全国农村题材地方戏展演等活动,让赣南采茶戏站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;他们还借助网络让赣南采茶戏飞得更远……

张曼君离开赣南已经十多年,现在是天津歌舞剧院副院长了,但她却一直没有放弃对赣南采茶戏的守望。年少时不屑的那些土得掉渣的唱腔唱词,现在唱起来,简直美得无以复加。这些年,她走到哪里都要宣传赣南采茶戏。她还记得当年接到《山歌情》的剧本时写下的“极不像样”的导演陈述:“我在一片血红中难以自拔。我的亲亲爱爱的土地,我的情深义重的父老乡亲!”――这份情感是缘于一出戏还是深系于一片土地,她说不清。这种纯朴的艺术,就是这样让她如痴如醉,似癫似狂。

《山歌情》的美已经氤氲成一道彩虹,有了这座彩虹桥,赣南采茶戏的路该怎样走

看完演出,张曼君的儿子――一个时尚、前卫的小伙子接受了记者的采访,他竖起大拇指,只用了一个字来评价妈妈的艺术:“棒!”获奖无数的张曼君被一个字“击垮”,顿时泪流满面。她说:“他代表着一个审美群体,这个评价是我们追求的。”

无独有偶,那天看演出时,坐在记者旁边的是一个别着卡通发卡的女孩,戏开演时,她才酷酷地把两个耳塞摘下来,但是,在后来的2个小时中,她几乎是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。这个女孩叫李莎,刚刚大学毕业,在北京一家公司工作。她说原来没听说有个赣南采茶戏,但是,“今天见识一下,发现非常美:唱腔美、表演美、舞台美,而且,通过这个戏可以看出赣南很美,赣南的人很美。”

好的艺术一定可以跨越地域、语言、习俗和年代的障碍。

且歌且舞的迷人韵味、如诗如画的舞台效果,为生存坚强隐忍的客家精神、为正义慷慨赴死的感人故事,《山歌情》用她的艺术魅力氤氲成一道彩虹,连通了草根艺术和高雅殿堂,连通了山野小戏和都市观众,连通了地方艺术和广阔市场。

张曼君认为,只有占领都市,文艺才有前途。这次演出最大的意义在于:国家大剧院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信息,赣南采茶戏从此有了一个市场目标。有了这次成功的实践,赣南采茶戏可以大胆地走入时尚,走入都市,走入市场。

龙红也看到了市场发出的妩媚信号。几个月高强度有复排、演出,让龙红脸上略显疲惫,演出结束,她给团员们放了一天假,但她自己却不能休息。接下来,她的日程表上,还有很多会谈项目,她的目光瞄准的不仅仅是国内市场,她希望这部戏能够走出国门,走进海外的客家人。

然而,采茶戏终归是来自山野,无论如何,不能离土离根。回到赣州后,国家大剧院的第一个任务是让全团的年轻演员来学这部戏,准备到全市巡演,一则锻炼年轻演员,二则,地方艺术要服务本土,要让本土更多的人欣赏到它。

“赣南采茶戏是最漂亮的剧种,我永远崇敬她。”这是龙红接受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

详情演出:http://www.piao88.com/chncpa/